新闻详情

2024年全国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来源: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者: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浏览数:15 


“秋分”已过,冬小麦陆续开始整地播种,秋冬种即将全面展开。当前,冬小麦主产区气温偏高、降水丰沛,前茬作物生长发育正常,可适时收获腾茬,利于实现适期播种,加之土壤底墒充足,小麦种子数量足质量好,今年小麦秋冬种形势总体有利。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可能10月份形成,天气不确定性增加,部分地区可能干旱少雨,秋冬气温起伏较大,对培育小麦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带来不利影响。各地要紧紧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以提高小麦整地播种质量为主线,以配套使用高性能播种机为重点,推进适期适墒适量适深播种,加强冬前管理,强化防灾减灾,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350、首页小麦.jpg


一、提升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一)精细整地。正确把握整地时机,合理耕作,提升作业质量。秸秆粉碎。前茬收获后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碎草长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深埋匀埋。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进行埋草灭茬整地,旋耕埋草灭茬机械动力要足、行进速度适当,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2—15厘米。深耕(松)整地。每隔2—3年进行深耕(松)一次,破除犁底层,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平压实、踏实土壤,避免造成冬季黄苗死苗。


(二)选用良种。结合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潜力挖掘,更换新品种,因地制宜选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根据生产水平选种。在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选用抗旱丰产品种,在肥水条件良好的水浇地和稻茬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根据灾害特点选种。“干热风”重的地区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危害。南方多雨、渍涝严重地区宜选用耐湿、抗穗发芽的品种。根据区域引种示范结果选种。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以便确定“接班”品种,保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


(三)种子处理。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状况、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尽可能减少“白籽”下田比例。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四)适墒播种。根据土壤类型和整地质量情况,调整播种方式,配套播种机械,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种肥一体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稻茬麦区推广机械条播。墒情不足地块,要提前造墒,创造条件争取适墒播种,或播后及时灌溉补墒,促进齐苗,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测墒补灌、水肥一体等技术。土壤过湿地块,要掌握“宁迟勿烂”的原则,播种前先排水降渍,创造适宜墒情,避免烂耕烂种,造成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同时控制好播种深度,做到播深适宜、深浅一致。


(五)适期播种。坚持适期播种,压缩晚播面积。培育冬前壮苗,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一般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50℃,春性品种500—550℃。黄淮海麦区中北部适宜播期10月初至10月15日,南部10月15—25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西南冬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同时坚持适量播种,确保适宜基本苗。黄淮海北部地区基本苗为20万—25万,黄淮海中南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3万—18万,西南麦区15万—20万,西北麦区因地因品种调整。一般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0.5万—1万。


(六)按需配肥。根据土壤质地、耕层主要养分含量和小麦目标产量确定肥料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黄淮海和西北冬麦区,一般高产田块亩氮肥用量(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6公斤。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中低产田的弱筋小麦亩施纯氮12—14公斤,高产的中筋和强筋小麦田块,亩施纯氮14—16公斤。西南冬麦区,全生育期每亩纯氮用量控制在10—12公斤,地力较高的稻茬麦田可适当减量,地力较差的旱地麦田可适当增加。


(七)合理灌排。黄淮、西北麦区要注意防止阶段性干旱。播种前后如偏旱,宜造墒播种,或播后及时灌溉补墒;越冬前后如偏旱,宜浇好越冬水,防止小麦冻害死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长江中下游、西南麦区要注意提高麦田灌排能力。播后及时用开沟机开挖田内沟,均匀抛撒沟泥覆盖畦面,减少露籽,防冻保苗。冬季和早春要及时做好清沟理墒工作,确保灌排通畅,雨止田干。


(八)适时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轻不压重、压软不压硬”的原则,黄淮、西北等地旱茬或旱地小麦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播种,随种随压;长江中下游、西南等地稻茬小麦如播种时墒情偏湿,不适合镇压,应在冬前土壤墒情适宜时镇压。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没有镇压的麦田,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选用合适镇压器进行镇压,以确保实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二、加强播后管理,确保安全越冬


(一)查苗补苗。小麦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时做好补种工作,补种时间越早越好。为促进小麦早出苗,可先浸种催芽,然后开沟播种。补苗地块也可于小麦3叶期后疏密补缺,进行移栽,栽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节”为宜。补苗踏实土壤浇水后用土覆盖,保墒防板结,促早发赶齐,确保苗全。


(二)冬前化除。坚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科学用药”的防除策略,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冬前小麦3叶后大部分杂草出土,杂草较易灭杀,一次防治基本能够控制麦田草害,对后茬作物影响小,要抓住冬前这一有利时机根据草相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冬前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剂量使用,防止药害发生。


(三)及时追肥。小麦在2叶期左右,对基肥施用量不足的田块,要及时补施苗肥促苗早发,一般基苗肥应达到总施肥量的50—60%;对因施肥不匀造成生长不平衡的田块要尽早追肥促平衡生长。对分蘖不足的田块,要及时追施壮蘖肥。对秸秆还田量大、麦苗发黄严重的田块,尽快施用复合肥或速效氮肥,促弱转壮。


(四)防灾减灾。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案,提前预防或灾后补救,促进麦苗恢复生长,减轻损失。播后遇雨及时破除板结;冬前地有龟裂及时通过耙耱或镇压等方法弥补裂缝,防冻保墒;旺苗田采用控制水肥、冬前镇压等蹲苗措施,促下控上。近年来,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偏重发生,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小麦玉米轮作区做好播前深翻灭茬、播时种子药剂处理、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降低病害危害风险。


服务热线:
400-6597-215
企业简介
企业文化
发展历程
资质荣誉
品牌中心
团队风采
红霸品牌店

小麦作物方案
大蒜作物方案
玉米作物方案
花生作物方案
水稻作物方案
辣椒作物方案
大豆作物方案
高粱作物方案
大葱作物方案
…………
证件资源
研发团队
作物研究院
生产厂区
品质工艺
检验化验
厂区环境
新闻动态
社会公益
增产纪实
植保技术

红霸科技  增产中国
微信公众号
人才招聘

联系信息
红霸科技          产品效果          研发中心         生产中心          新闻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